全站仪(Total Station)

水准仪(Level)

经纬仪(Theodolite)

大地测量型GPS接收机(GPS)

对讲机

手持激光测距仪

手持GPS

测绘器材

测绘软件系列

垂准仪

标线仪

扫平仪

车载GPS

测绘仪器出租/租赁

承接测绘工程

测绘仪器维修检定

测距望远镜

大地型激光测距仪

数据采集器(手簿)

水上测量产品

隧道轨道测量产品

测深仪

测绘仪器配件

武汉测量标志

参考站系统(CORS)

建筑结构检测仪器

特价产品

高速铁路测量仪器及附件(高铁产品)

水文仪器

迪斯凯瑞检测仪器

投线仪

地图为救灾提供科学依据

5月13日、14日、15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军、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国满、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党委书记李伟建先后走进中央电视台直播间,用地图解读汶川,介绍测绘技术及成果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

  

用地图解读汶川

  最先走进电视直播间的是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主任陈军。他利用中心制作的汶川地区影像图向观众介绍了地震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他说:“从卫星影像图上可以看出这是岷江,白色的是公路,沿着岷江走去,就是汶川县城。从图上看这里是学校,这是操场,这里是医院。”

  5月13日,当陈军走进电视直播间时,距地震发生已过去一天时间。他说,这些都是比较新的地图,已经提供给有关部门使用,只不过是震前的。我们现在最需要的是震后的地图。由于地震灾区一直在下雨,各方面都无法测绘震区的地形图。但从5月12日开始,国家测绘局已经联系了三颗卫星对准了汶川。同时组织了两架用于航摄的飞机在南充机场待命。还调了无人小飞机,如果天气好转,马上就能够拍摄。在拿到第一手资料——震后的资料时,和震前地形资料比较,就可以研究确定怎么样来救灾。从最新的影像上就可以看出哪里有险情,哪里出现塌方,哪里是村庄,哪里的基础设施受到破坏,以此确定救灾方向。

  

雷达影像显示都江堰上游水库大坝尚无危险

  5月14日,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黄国满携带彩色和黑白两幅地图走进直播间。他说,他们已经利用卫星测绘了地震重灾区雷达影像,彩色图是正射影像图,是2007年9月拍摄的。黑白图是前一天下午6点拿到的雷达影像。因为地震灾区正在下雨,所以得不到更清晰的光学影像,现在只能利用全天候、全天时的雷达影像来获取信息。他指着地图向观众作出解释:“比如这里是都江堰上游地区的一个水库(紫坪铺水库)。如果水库大坝有危险,对下游都江堰世界文化遗产和都江堰市都是很危险的。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大坝的情况,在光学影像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大坝位置。这里是坝址,在雷达影像上不是很清楚。而在雷达影像上很清楚、在光学影像上不清楚的是供人行走的阶梯。从影像上分析,坝址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说明水库大坝基本上是完好的。从影像上看,下游一直到都江堰水位没有发生大的变化,说明水没有大量下泄。还有很重要的通往汶川的三座桥梁。这些桥梁在平原这一端基本是畅通的,桥本身上面有一些亮点,实际上这些是桥上的电线杆,每一个电线杆都是一个亮点。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亮点平常都是均匀的,每个亮点都比较亮,而且形状是规则的。从现在的情况看,有的是比较亮的,有的是比较暗的。我们可以从这些信息间接地看出,桥的基础设施有所损毁,但没有完全断裂。第二个桥是类似的。第三个桥两边没有路灯,但有一个好处是它中心有金属隔离栏。因为雷达对金属反应非常强烈,这里很清楚地是一条直线,说明这个桥基本上是畅通的。我刚才说的是三个桥梁的情况。从道路的情况看,这条河的右边部分基本是畅通的,左边部分,这条清晰的是主干道,路面是黑色的,在这个位置有亮点,可以看作这些亮点的地方是发生了塌方,土已经覆盖在路面上了。再看一看居民地,有的部分从影像上看是比较规则的,相应的雷达影像上一栋房子基本上是一条白线,说明房屋是基本完整的。而在这个地区,影像已经比较混乱模糊了,说明这里有毁损。但具体毁损程度,限于雷达的影像分辨率只有3米,所以看不出中间的细节。为此,国家测绘局正在想办法获取1米分辨率的影像和用飞机航拍,那样就可以获得比较清晰的影像来指导恢复生产和开展救灾行动。”

  

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合理布置救灾力量

  5月15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党委书记李伟建携带了一幅地震发生之前北京一号小卫星拍摄的汶川周边地区地图走进直播间。

  他说:“地震发生后,国家测绘局已经安排了国内外卫星进行拍摄。北京一号卫星在今天上午对灾区进行了拍摄,数据可以在今天晚上或者明天早晨出来。之前已经有两米、8米遥感卫星数据正在处理,今晚就能提供给有关部门使用。”

  李伟建接着分析:“地震是在一个范围内发生的,不是一个点,是一个很大的范围。这个范围内到底会出现什么情况,我们只有通过卫星遥感、航空遥感,才能全面地掌握这一地区的变化情况。昨天在电视里,我们看到空军已经在这一地区摄像,但是这些图像都是围绕着一条线。而遥感是要在整个范围内对它进行无缝覆盖。这样不只是看到影像,而且要通过测绘仪器,准确地获取它们的位置、高程情况和它的立体图像。这样对灾害的损害情况,特别是道路、水系、水利工程设施损毁情况,对整个地区的灾害做一个全面了解。”

  李伟建说:“得到遥感影像后,可以提供给我们的部队、医疗卫生队使用,给各方面的人员提供一些科学的支撑。这种遥感影像数据经过一系列处理,救灾人员就可以很清楚地确定自己在什么位置,建筑物在什么区域,哪些区域倒塌情况怎么样,道路状况怎么样,哪些是能够通行的,哪些是堵塞的,包括一些水系的情况都能一目了然。这时候,救灾就可以根据哪里灾情严重,合理调派兵力。有了地图以后,就可以全面掌握情况,特别是有了影像地图以后更能全面了解灾区情况,而且能够判断出来哪些地方受灾更严重一些。我们获取航空影像后,可以通过仪器量测来准确地反映地形地物的变化情况。特别是有灾前影像,再有灾后影像,两个影像可以非常准确地对比,很多东西可以定量测出来,而其他航拍只能看到房屋倒塌了。”

  李伟建还介绍,汶川正处于松潘地震带上,从图上可以看出这里叫龙门山断裂带。地震专家拿到这个图,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断裂带结构。如果用数据分析,可以看到地震灾害发生后什么地方容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等次生灾害。另外与地震信息结合起来也可以分析余震发生的范围。

  

航摄成图更具优势

  李伟建还向观众分析了多种遥感手段的特点及其应用方面的特色。特别是卫星遥感地图和航空飞机拍摄遥感地图的区别。

  他说:“对这样的自然灾害,不能只用一种遥感手段,要用各种遥感手段,比如我们现在看到这个32米分辨率的遥感图像。它给了灾区宏观的情况,可以看到断裂带、水系、一般道路。但是更详细的数据还要靠航空遥感来解决。同时卫星遥感有一个非常大的限制,卫星是沿着轨道走的,它的轨道是固定的,天气好的时候,卫星不一定过这个轨道,而天气不好的时候卫星飞过却看不到地面,就无法拍摄图像。

  “航摄飞机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快速成像,比如几万平方公里、几千平方公里,这样可以在局部,特别是一些县城、居民集中的地区,用航空摄影方法尽快地获得灾区影像。

  “对于这样的区域,航空遥感更具有优势。由于轨道的限制,高分辨率卫星一次只能拍一个小的条带,而航空遥感可以在一个范围内来拍摄。实际上,1976年国家测绘总局经过国务院批准,就组织过对唐山地区进行大规模航摄。通过这次航摄,就发现了很多地方喷沙、冒水等过去我们不掌握的一些情况。这次是一个山区,和唐山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地区,它所发生的情况可能就不同了。航空遥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整个区域范围内,把它的情况了解清楚,特别是像山区的次生灾害,比如滑坡、泥石流等等。通过尽快地组织这个区域的航空遥感,可以把地质构造变化情况以及构筑物的损失情况尽快地摸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