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仪(Total Station)

水准仪(Level)

经纬仪(Theodolite)

大地测量型GPS接收机(GPS)

对讲机

手持激光测距仪

手持GPS

测绘器材

测绘软件系列

垂准仪

标线仪

扫平仪

车载GPS

测绘仪器出租/租赁

承接测绘工程

测绘仪器维修检定

测距望远镜

大地型激光测距仪

数据采集器(手簿)

水上测量产品

隧道轨道测量产品

测深仪

测绘仪器配件

武汉测量标志

参考站系统(CORS)

建筑结构检测仪器

特价产品

高速铁路测量仪器及附件(高铁产品)

水文仪器

迪斯凯瑞检测仪器

投线仪

武汉GPSRTK我国第二颗北斗卫星成功发射

4月15日0时16分,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二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北京时间4月15日零时16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第2颗北斗导航地球同步静止轨道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这是中国北斗二代导航系统全球梦想的第二步。第一步则发生在两年前的4月14日。中国在西昌发射了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

接下来,北斗二代导航离全球覆盖和产业发展的目标越来越近。

“北斗二代导航从2007年发射第一颗卫星到2010年完成组网,国家批准的数字是要花100多亿人民币。我们预计到2015年需要数百亿人民币,不过这个数字国家还没有核准。”科技部遥感中心的一位官员透露。

未来,北斗导航二代面对的市场广大, 中国全球定位系统技术应用协会咨询中心主任曹冲透露,到2015年,中国卫星导航产业总产值约为3000亿元人民币。

北斗特色:多系统兼容能力

此前有媒体报道,“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空间段将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

一位卫星导航权威专家告诉本报记者,这种说法比较笼统,也是早期估计的数字。实际的卫星数应该是3颗GEO(静止轨道卫星,已向国际电联申请过),3颗IGSO(倾斜地球同步轨道卫星),以及27颗中远轨道卫星。

上述卫星导航专家表示,目前媒体所称2009年前后发射10颗卫星的精确表述应该为2009年到2010年约发射10到12颗卫星,基本完成区域组网,满足国内陆地、海洋、航空测量导航方面的需要。

“我们希望北斗二代导航成为全球四大卫星导航系统之一,至少要占据四分之一的市场份额,至少也要在中国市场站稳。”他说。

目前,包括北斗在内,世界上共有4大导航系统,欧盟的“伽利略”系统(中国也有参加)将于2013年部署完成;俄罗斯的“格洛纳斯”系统在2010年可以开始全面工作;目前美国的GPS基本垄断卫星导航市场。

北斗导航系统剩下的20颗左右卫星将于2020年发射。之所以间隔这样长的时间,该专家表示:发射的周期需要循序渐进。

在前述权威专家看来,北斗的主要特色有4个:导航与通信的集成增强了导航能力和搜索救援能力,可实现用户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多系统兼容服务,可以实现公开服务相互兼容,必要时提供多系统监测信息和差分改正信息;提供双向授时授权服务;以双向伪距时间同步方法摆脱卫星时间同步与精密轨道之间的依赖关系。

换言之,GPS所拥有的一切功能北斗都将具备。此外,北斗还可以在用户终端方面实现定位于通信,精确度与现在的GPS相当。“不仅知道自己的位置,也可以知道别人的位置。”他说。

此外,北斗强大的兼容能力,基本上可以兼容其他3个卫星系统的频率,加上30多颗卫星发射成功后,基本上可以实现全球的覆盖,“当然是民用的,军用的,各个系统仍然是加密”,这位专家表示。

对于多久才能真正实现全球覆盖,他解释说,10多颗卫星也可以覆盖一些海外地区,但是信号会有间歇,中断,所以稳定的覆盖必须在30多颗卫星才能够实现。

北斗伽利略的碰撞

北斗雄心勃勃的组网的同时,中国与欧盟关于北斗与伽利略的频率之争浮出水面。

“伽利略”系统是欧盟主导下的世界上第一个基于民用的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03年9月18日,欧盟和中国草签了中国参与“伽利略”计划的协议,该系统原计划2007年底之前完成,2008年投入使用,总共发射30颗卫星,其中27颗卫星为工作卫星,三颗为候补卫星。

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伽利略计划进展十分缓慢。而北斗系统部分卫星则有望早于欧洲开始发射信号,根据国际电联“先到先得”的原则,伽利略的卫星无法通过干扰信号来获得频率,中国实际上将拥有这一频率的所有权,这意味着欧盟需要获得中国的许可才能使用这一频率。

2009年3月,就这一问题,中国与欧盟的官员在德国慕尼黑舌战,会议并未达成一致。

上述科技部官员告诉本报记者,“北斗卫星发展得很快,到2010年基本完成主网,总体来看,因为国际上已经有4个卫星导航系统占据频率,现在只能通过更多的理解和协商来解决”。

他表示,频率的重叠问题,会对伽利略的卫星有影响,也可能会对中国在伽利略的合作有影响。但是合作仍在继续,“只能竞争中求发展了”。

但上述卫星导航专家不认为北斗抢了伽利略的频率,“技术上可以做到不冲突。”

产业做大:缺的就是政策

北斗的方向仍然是民用产业的做大做强。

上述卫星导航专家认为,对北斗的观望态度是繁荣中国卫星导航市场的最大障碍。表面上是因为北斗用户机价格昂贵阻碍广泛应用,实质上是尚未形成导航、通信、地理信息系统配套应用服务体系以及提供应用服务的大型企业和厂商。

据其介绍,因为承担北斗二代主体框架的建构,其所在的部门,已经开始在系统设计上,做了可以增值的终端,比如可以提高精度的增值服务。

比如,如何计算提高位置的准确性,以及提高通信的容量和速度。“如果企业有具体增值服务的需求,也可以帮他们做科研攻关。”这位专家说,因为在卫星导航科研方面上仍然是国家行为,很多地方还必须自己来做,而不是完全交给企业。

“国产卫星导航产业最缺的是政策”,这位专家说,目前国家还未通过产业政策和直接补贴等手段扶持,只是一些企业可以申请经费,做项目,停留在科研阶段。

北京一家科技公司高级顾问陈建成在国家航天局网站撰文表示,北斗系统具备3项基本功能,信息安全性好,与GPS等国外系统相比,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但由于没有政府对北斗系统应用的长远规划、产业政策和必要的资金支持;具体鼓励推广应用北斗系统优势的措施力度也不够,让北斗系统和GPS等国外系统在中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上自由竞争,在目前,北斗系统是没有竞争力的。

陈建成说,北斗系统目前的技术体制决定了其用户终端需能收能发,这使得用户终端的价格偏高,缺乏竞争力。按目前国内的应用实际,适用于高端市场,尤其是信息安全要求高和重要部门的调度监控应用。但这种体制也使用户终端制造成本增加,目前市场价格居高,多数用户难于接受。同样应用功能的用户终端产品,北斗终端要比“GPS终端+短信”价格高出许多倍,难与GPS竞争。

此外,在北斗系统的建设进程中,用户终端设备的研制严重滞后,跟不上应用需求。北斗作为一个崭新的系统技术,如果能实现集中力量重点攻关,效果会好一些。北斗系统终端研制难度大,这种竞争方式耗时较长,以致在北斗系统建成试运行时,民用终端设备尚不成熟。至今仍有十几个单位在投入资金研制北斗民用终端,但提高性能价格比的成效不大,有的单位不得不退出研发。

但上述导航专家相信,中国的航空用户、航海用户、铁路运输、公路交通、物流管理、通信定时等行业发展,必将成为最大导航用户,依靠国外产品存在巨大风险。此外,北斗用户机的兼容型也为中国卫星导航用户机制造商带来商机。